一辈子学做人师
 
 
2005-06-21 15:15:09
于漪,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师范校长、名誉校长。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家。著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师学概论》等。          一辈子学做人师/于 漪  教师的人格力量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但一辈子学做教师!汉代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形可以为表仪者”,就是你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他说在教育工作当中,一切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它只能从教师的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机关有多么精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师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因此要做人师,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我心中的教师榜样   在我心目当中有许多榜样,我不仅牢记“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而且我一直追求一些光辉的榜样。比如我非常崇敬鲁迅先生,他在北平师范大学(现名北京师范大学)讲课的时候,不仅课堂上坐满了人,走廊也站满了人,走廊里站不下了,就到操场上去上课。把饭厅里的方桌搬到操场上,周围全都是学生,人山人海,他就站在方桌上讲课。那时候没有扬声喇叭,没有扩音器,他就站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师生的心灵交融,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曲。我看到书上记载的这个场景,真是非常感动,我想,做老师做到这个份上,真是人师了!  比如历史上有个非常有名的西南联大。那里师资真是精英如云,各种各样的老师,各种各样的个性,那是智慧的海洋。我们都知道,那时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日本鬼子蹂躏我大好河山,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西南联大所在的地方也是不断地要受到空袭的威胁。有一次在一个破饭厅改造的教室上课,主讲者说:黄昏时分,从四面八方辐辏而来的鼓声近了,更近了,十分近了。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 莘莘学子全神贯注,这是谁在上课呢?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激情洋溢的,他的那些诗,哪里是语言啊,那是他心里头喷射出来的岩浆!他的课同学们非常珍爱,他简直是用音乐一般的语言在上课的……  最难忘的是我高中的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着老师朗读,呤诵,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  为什么这些老师上课有如此的魅力,那就是因为他们人格高尚,在他们的心里就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一辈子考虑的就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他们都是爱国者。  两把尺子伴我当教师  我时常准备两把尺子,一把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原来的第二师范,当我第一次上语文课的时候,非常紧张。当时我教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我教完了以后听课的徐老师就跟我说:“你当然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不过,这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我听了这句话,简直像五雷轰顶一样。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还不知道,就不合格了!我问他“门”在哪里?他没有告诉我。这对我刺激很大,打击也很大,就变成了我一辈子追求的动力!我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我就不相信我这个人就找不到语文教学的大门。因此我就下决心一定要用把尺子去学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去量别人的长处。那时候我们教研组有18位老师,女老师就我一个,那时高中阶段男教师多,我想我把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我就成长了。这是用一把尺子不断量别人的长处。  其次,就是用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教课之前,我认真备课,做到问心无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备课,可以说每晚是明灯陪我过半夜,常常要搞到凌晨1时。那时我教两个班语文,当一个班班主任,再做一个教研组副组长。高中的语文,学生写起作文来,两三千字是家常便饭,你要和他交流,要批改作文,很多是通过自己的评点和学生心灵交流的,他写二三千字,我要批上个千把字。因为学生最喜欢看你的评语,他对你有一种企盼、一种渴望!我想到孩子这样的一些心情,我就熬夜了,有时候熬到天亮!一学期学生要写8篇作文,我还要写8篇小作文,16篇,那是怎样的一个工作量!但是我在改作文当中,真是感到学生的青春活力对我的教育,我特别感觉到那些男孩子,十七八岁,写起来真是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要说我的成长,我真是感谢高中的一些学生对我的教育,那种青春的感染,使我觉得教师真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了!   我在课堂上一定要“要言不烦、一语中的”。每次教完以后,自己回过头来再看一看,真是遗憾多多。所以我每上一堂课后,都有一个“教后记”,很简单,1、2、3、4、5,记上学生的闪光点,记下自己的不足、缺陷,以利下次改进。   有时学生学习能够超水平发挥,提出的一些问题会超出你备课的想象,我都把它记下来。有些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我的触发,帮助我思考这些问题,有的解答了,有的解答得不很完美,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课后再自学充电。   学做人师的学养与视野  智慧要如潮水、泉水一样喷涌而出。现代教学中,老师的教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是不服你的!你一定要棋高一着,也就是说在深度上要挖掘,在广度上要开拓,你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学科的走势、对学科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教课捉襟见肘是没办法上好课的。怎么样才能够左右逢源呢?那就是靠你深厚而宽广的文化底蕴!我读到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书,觉得他句句话都是宝贝,读他的《宋词选注》,深感他的注释就是学问,就是创作!有一次读到苏东坡的一句诗,写牡丹“一朵妖红翠欲流”。我怎么也看不懂,这红牡丹妖红,流下来怎么是翠、是绿的?钱钟书先生他怎么解释呢?他说这诗里用词就好像用兵一样,可以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红是实,翠是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红绿交错、红绿互映,造成一种幻觉。这种艺术的魅力就是文字特有的功能,它实际上比造型艺术的美还要成功!你说如果不读书的话,自己就无法理解,有的时候因为自己不懂,还误认为印错了,十分可笑。   做一个老师,更须拓展视野广泛学习,为什么?因为现在的社会,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地方是可以交融的。教文科的老师应该学一点自然科学,教自然学科的老师应该学一点人文,因为这样可以打下比较宽厚的底蕴。   比如说,我教语文,过去我凭自己的个人爱好,喜欢看人物塑造非常精彩的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独眼将军库图托索夫打仗的情景,在我脑子里活灵活现。我当时认为那种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是很低级的。但是后来我就觉得不行,作为一个老师,必须理解小说的情节是很重要的。比如金庸小说,这个武打全是情节。你作为老师,就样样要学!我上课时经常有被学生将住的情况,有时学生问一些科学的问题,我真的是讲不清楚。我们那个时候学的是经典物理学,他问爱因斯坦什么论,我就讲不出来,这就逼得我再去学一学近代物理学。学了近代物理学我才知道晴空万里还有两朵乌云,这样拉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序幕,出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当霍金一出来,我马上就买《时间简史》看,不过看不懂。为了教育孩子,我还去研究美术,因为有的时候学生会拿画来问你,所以我家里画谱很多,经常读画。   “师风可学”与“学风可师”  在退休前,我比较强调“师风可学”,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身上要有凛然正气,为什么?因为社会不是真空,它总是有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作为教师他是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是做人的模范,做人的榜样,因此他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对假恶丑的东西应该是抵制的。因为现在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腐朽文化、黄色文化、暴力凶杀等等,对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我们教师要坚守这一个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我在“二师”做校长的时候,曾经提出来,不论你大环境怎样,我小气候一定要好。学校要有小气候,因为你代表社会最主流的、最健康的、最向上、最先进的文化,因此身上要有凛然正气,“师风可学”!   后来我考虑到,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们老教师比较注意“师风可学”,但是对青年同志来讲,我觉得“学风可师”是非常重要的。要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完善人格,提升思想,提升境界,锤炼感情,你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我想这样的话,就能够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艰巨的任务。  夸美纽斯讲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体会到,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没有教育,社会是一片黑暗;没有教育,就出不了人才!教育事业是永恒的,而我们的教书育人也是永恒的,让自己的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攀登做人的高峰。我觉得是此生有幸!我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我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文化知识,使我逐步脱离了低级趣味,逐步追求人生的理想,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我说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相关链接: 一种清新的教学风格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细细琢磨她的课,不难发现,她十分善于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因而听她的课,无疑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