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改与教师的自我更新
 
 
2005-06-21 14:44:27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素养。     为适应这次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 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本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涉及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等等。[6]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发展深化,促进了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广大教师应重视这些新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2 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课程意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课程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章中,肤浅地介绍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概念,导致现在的广大在职教师对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知之甚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了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树立课程本质观,并懂得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     3 重视从现代文化中汲取广泛的营养,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科学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新兴学科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社会生活常识等,以适应课程设置综合化的需要。     (二)优化个性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而且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教师的个性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其中包括:     1 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并愉快地接受自身的职业,热爱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尊重同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关心社区建设,协调自身与社区的关系。     2 教师要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开朗的情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人情感相容,彼此真诚、热情、友好而不是虚伪、自私、冷酷。     3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     4 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活动,要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还必须掌握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交往的原理,了解人际交往过程的心理规律,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三)反思自身实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但过去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缺乏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加上中小学教师有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果要教师象专家们一样进行教育研究往往不太可能。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以实践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在自己工作的实际环境中进行,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自己日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自己的教学结果及其有关原因。在研究的途径上,可以通过任何非正式的探索方法,包括做笔记、写日记、谈话记录以及保留学生的作品等等;还可以形成研究者的团体,与专业研究者联合起来,或者与其他教育联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研究。通过反思自身实践,利用各种研究渠道,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育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将面临新的挑战,承担着艰巨的任务,教师要以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些挑战,在改革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