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四法
 
 
2005-05-15 11:39:21
    江泽民同志在二OO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小学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在儿童学习掌握基础工具中造就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小学生怎样做人。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为地割裂两者间的关系,语文课不是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就是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训练课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找准结合点,以小见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两者统筹安排,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目的。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三年级上册)作者借助于优美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尤其是课文的这句话:“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乳汁奉献给大树。”在全文中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好字、好词、好句、好段的同时,要准确找到课文的基调,以一片看上去似乎是那样朴素平凡的叶子,发现其中的内涵,叶子的内在精神——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却是伟大而崇高的。在这个训练与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二、把握感染源,以情动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更高的水平。苏教版小学语文中许多课文本身就是情动辞发的产物。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只有抓住了课文中情感的感染源,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学也就增添了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识字6》(二年级上册)四幅插图配上四行文字串,讲的是我们祖国地域辽阔,风景优美。教学字词时运用直观的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瑟瑟秋风中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场面壮观;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春雨细细地下,姹紫嫣红的杏花开放了,多么诗情画意……此时此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说:“塞北真大呀!”“江南真美啊!”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熏陶。
  三、挖掘渗透面,以露带含。
  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因素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露”和“含”的关系。有的课文明明白白地露出了文章的主旨。而课文中那些看似浅显易懂、平淡无味的,实则含义深刻、情味甚浓的部分,需要教师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其内在真正的含义。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发掘“内含”,达到文理相同的最佳境界。
  《蒲公英》(三年级上册)作者借助“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这则童话故事告戒学生“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学生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能领悟课文露于表面的旨意:三颗种子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导致他们的结果各不相同。但对内在的深刻含义还不甚明了。教学时教师还需挖掘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面。“金光闪闪的沙漠”、“银花朵朵的湖泊”这两个词语浮现在课文的表面。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过程,通过直观教育,学生在体验当时小种子的心情的同时,迅速地进入预定的情景,入境入情,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领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起到了陶冶作用。
  四、想象留白处,以无现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许多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许多课文中都留有空白之处。这些留白能启发学生想象,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使学生燃起激情的催化剂。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如《木兰从军》(二年级下册)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木兰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课文留下了一处空白。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去体会,是很难受到教育意义的。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想象,想象当时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回演员,演一演这个片段。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体现的情感架起了桥梁,木兰的爱国尊老的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办法还有很多,只要采用得当,同样能起到“文道结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