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历史,基本上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创造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而又不容忽视的能力因素,创造力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关于创造力的探讨和研究在近几十年来也成为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之一。创造力研究被纳入科学研究轨道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创造力的探讨停留在思辩阶段,直到 1950 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作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将发散思维的特性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特性,并因此将创造力定义为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多端而又独特的反应的能力。此后,许多创造力研究者皆遵循他的思路继续研究。

    F · E 威廉斯是一位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承龚了吉尔福特的理论,并有所发挥。他认为在教学的情境中,认知的和情意的行为对启发创造潜能有重大的关系,设计出一套评价学生创造力的工具,即威廉斯创造力测验表。该测验分为三个测验量表,其中创造性倾向测验,从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等四项行为特质上的程度来测试学生的创造个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长和发挥。林崇德教授指出:“创造人才 = 创造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创造个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美国心理学家 S ·阿瑞提认为这是一种“创造个体的不寻常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促进创造力是特殊的、必要的、充分的条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